跳到主要內容
中央銀行法令規章查詢系統-行政令函

要旨:指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規範

發文字號: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訂定,並奉中央銀行94年01月28日台央外柒字第0940008917號函核定。

一、本規範依「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」第三十
八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。
二、本規範用詞定義如下:
(一)指定銀行:係指經中央銀行許可辦理外匯業務之銀行。
(二)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(credit  derivatives):
係指當事人約定,一方支付權利金,並移轉放款或其他
資產信用風險予他方;他方收受權利金,並承擔信用風
險之金融合約.
(三)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:係指名目本金、合約
信用資產、收益率指標或實物交割資產等涉及外匯之信
用衍生性金融商品。
(四)權利金(premium):係指信用保障承買人為取得
信用違約保護所支付之代價.
(五)信用保障承買人(protection  buyer):係指支
付權利金並移轉信用風險的一方。
(六)信用保障提供人(protection  seller):係指
收受權利金並承受信用風險的一方。
(七)合約信用實體(reference  entity):係指其信
用狀況作為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約定基礎之法律主體。
(八)合約信用資產(reference  asset):係指信用
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中,所連結對合約信用實體之債
權,如:合約信用實體發行之債券或對合約信用實體之
放款等,於信用違約事件發生時,用以計算現金差額交
割之基準,或決定實物交割時界定可交割債權之求償順
位。
(九)信用違約事件(credit  event):係指雙方約
定,於合約信用實體破產、無力清償債務、債務重整、
重組、信用評等調降等信用狀況惡化,致信用保障承買
人得向信用保障提供人行使求償權利之事件。
(十)信用違約支付(credit  payment):係指信用衍
生性金融商品合約約定之信用違約事件發生時,信用保
障提供人應支付信用保障承買人之款項。常見之支付方
式包括實物交割、現金差額交割及固定金額支付等。
(十一)信用違約交換(credit  default  swap):係
指信用保障承買人按契約名目本金之百分點定期支付權
利金予信用保障提供人,於約定之信用違約事件發生
時,信用保障提供人須依契約履行信用保障承買人之求
償給付。
(十二)信用違約選擇權(credit  default  
option):係指信用保障承買人於期初一次支付權利金
予信用保障提供人,以換取約定期間內合約信用資產或
合約信用實體之信用違約保護。
(十三)信用連結債劵(credit-linked  note):係指
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債券。債劵存續期間依據雙方所
訂信用違約事件發生與否、所結合之信用衍生性金融商
品合約內容及其償付條件,決定是否於債券到期時以面
值贖回。
(十四)信用連結式合約(credit-linked  
contract):係指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與定期存款
等契約連結之組合式產品。
三、指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,
應依據本規範及中央銀行訂定之相關外匯法規辦理。指
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,其自有
資本與風險性資產之計算方法應依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
委員會規定辦理。
四、指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之
交易對象,以國內、外法人為限,並應於交易前確認交
易相對人從事本項交易之合法性,評估其合法文件,以
確認交易符合相關主管機關之有關規定。
五、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信用實體為外國法人
或政府,且交易相對人為國內法人時, 該合約信用實體
之長期債務信用評等或國家主權評等應經標準普爾公司
(Standard  &  Poor’s  Corporation)評定達A級以
上,或經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(Moody’s  Investors 
Service)評定達A2級以上,或經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
(Fitch  Ratings Ltd.)評定達A級以上,或依交易相
對人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訂之信用評等等級辦理。前
項所稱合約信用實體不得為大陸地區之政府、公司及其
直接或間接持有股權達百分之三十以上之公司。
六、指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,
應與交易相對人充分溝通瞭解該商品內容,以清楚界定
信用保障承買人所得保護及信用保障提供人義務所在。
七、指定銀行從事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,
交易前應對交易相對人提交風險預告書,除說明交易之
架構與特性外,應充分告知商品所涉風險之特質與內
容,說明達成銀行所承諾收益率之來源與方式,且以年
報酬率揭露,列表量化分析在不同情況下之可能損益,
並以粗黑字體標示最大可能損失。
八、交易相對人為信用保障提供人時,指定銀行應評估
其從事本項交易之能力及適切性,且至少應告知下列事
項:
(一)交易相對人應自行評估及監督管理連結合約信用
實體與指定銀行之信用風險。
(二)信用連結式債劵及信用連結式合約之報酬來源包
括承擔所連結合約信用實體之信用風險,於所約定之信
用違約事件發生時,本息將用以償付合約信用資產價格
之下跌,而有可能產生不保本之情形。
(三)應詳予說明信用違約事件之定義、信用違約事件
發生後之交割方式、採取實物交割時可交割債權之範圍
及採取現金差額交割時之計算方式等。
(四)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合約大都缺乏次級
市場流通性,信用保障提供人一般均需持有直至到期
日,即使合約信用實體已出現信用危機徵兆,亦不得提
前解約;若合約約定得提前解約者,則應說明交易相對
人要求提前解約,應負擔之費用及最大可能損失。
九、信用違約支付在實物交割不可行或有違反相關法令
規定之虞時,應以契約約定之幣別為現金差額交割,若
涉及結匯,應依據「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」等相關
規定辦理。
十、指定銀行辦理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,
應由業務相關單位、風險管理部門、會計部門及稽核單
位共同訂定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之經營策略、作業
準則及風險管理措施,並應經董事會(外商銀行在台分
行為其總行授權人員)核定;修正時,亦同。其內容至
少應包含下列項目:
(一)業務原則與方針:應包括從事外匯信用衍生性金
融商品交易之種類、內容說明及特性、交易對象、避險
或交易策略、銀行簿或交易簿之分類準則、個別合約信
用實體信用風險限額、合約天期上限、總淨買賣部位。
(二)業務流程:銀行對於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
易業務之核准程序,授權範圍及各相關部門職掌均應詳
予定義,包括業務部門、交易部門、作業部門、徵信部
門、稽核部門等。
(三)風險管理措施:應針對外匯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
交易之信用風險(含合約信用實體及交易相對人風
險)、市場風險、流動性風險、法律風險及作業風險
等,設定評估方式定期評估。
(四)外匯信用風險產品契約之製作及信用違約事件處
理:信用風險產品之契約及確認書等文件,應依照國際
交換暨衍生性商品協會(International  Swaps  and  
Derivatives  Association,以下簡稱ISDA)之標準製
作,及適用ISDA相關之定義。指定銀行並應制訂信用違
約事件發生時之標準處理作業程序。
(五)會計處理及政策:應依據一般公認會計準則及相
關法規訂定會計帳務、分錄處理程序及報表揭露方式,
且依據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型態於財務報表揭露其客
觀公平價值。
十一、指定銀行辦理本項業務發生紛爭時,得經由中華
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(以下簡稱銀行公
會)受理消費爭議之申訴機制先行調處。
十二、銀行公會若發現指定銀行及其辦理本項業務之受
僱人違反本規範之規定者,應視情節輕重,報請中央銀
行處理。
十三、本規範由本基金會洽商銀行公會訂定,報請中央
銀行核定後施行;修正時,亦同。

附件下載

    :::